技术支持
雪橇世界杯德国站,本土选手包揽双人组冠亚军,中国小将刷新个人最佳:B体育平台
当地时间12月15日,2023-2024赛季雪橇世界杯德国阿尔滕贝格站落下帷幕,在备受瞩目的双人雪橇项目中,东道主德国队展现出强大统治力,包揽冠亚军,中国年轻组合张昊/李雯以第8名的成绩完赛,刷新了个人世界杯最佳战绩,为中国雪橇项目注入新希望。
德国双雄称霸,技术细节成胜负关键
双人雪橇决赛中,德国组合托比亚斯·文德尔/托比亚斯·阿尔特以1分23秒456的总成绩夺冠,其队友托尼·埃格特/萨沙·贝内肯以0.248秒之差屈居亚军,奥地利名将托马斯·斯图伊/洛伦茨·科勒尔获得季军。
德国队的胜利得益于对赛道的极致掌控,阿尔滕贝格赛道以高速弯道和复杂的技术段落闻名,而文德尔/阿尔特在第二次滑行中跑出41秒723的全场最快单圈,彻底锁定胜局。“我们熟悉这里的每一寸冰面,”文德尔赛后表示,“但今天的风速变化很大,必须随时调整重心。”
中国组合突破:从“陪跑”到竞争者的蜕变
中国选手张昊/李雯以1分24秒891的总成绩位列第8,这是中国双人雪橇在世界杯分站赛的历史第二好成绩,比赛中,两人在首轮滑行后暂列第9,次轮凭借更流畅的过弯动作提升一位。
“我们赛前研究了德国选手的路线选择,”李雯赛后透露,“尤其在‘魔鬼弯’(赛道第12弯)减少了刹橇次数,节省了0.3秒。”教练组指出,这对22岁的组合本赛季在起跑加速和弯道衔接上进步显著,但与顶尖选手相比,平均时速仍相差3-5公里。
单人项目:格洛克纳延续不败神话
在男子单人雪橇项目中,德国名将马克斯·格洛克纳以1分48秒022的总成绩夺冠BSPORTS,实现本赛季世界杯三连冠,拉脱维亚选手克里斯托尔斯·阿帕约德和奥地利选手沃尔夫冈·金德尔分获二、三名,格洛克纳在第二轮滑行中甚至冒险尝试了更激进的入弯路线,导致雪橇一度擦碰弯道护墙,但仍以0.4秒优势获胜。“风险计算是比赛的一部分,”他笑着回应,“幸好护墙的橡胶缓冲层救了我。”
女子单人赛则爆出冷门,意大利选手安德烈亚·奥特以0.009秒的微弱优势险胜德国卫冕冠军安娜·贝赖特尔,终结了后者在阿尔滕贝格赛道五年不败的纪录。
赛道与天气:不可控因素的博弈
本站比赛因突如其来的降雪一度中断,国际雪橇联合会技术代表汉斯·穆勒解释:“积雪会改变冰面摩擦系数,我们不得不延迟2小时清理赛道。”多位选手在训练中滑出赛道,俄罗斯选手伊万·科瓦廖夫甚至在弯道失控撞墙,所幸未受伤。
阿尔滕贝格赛道的另一挑战是“低温效应”,当日气温降至零下12摄氏度,雪橇钢刃与冰面的咬合度变化显著,美国队教练组尝试用不同温度预热的钢刃应对,但收效甚微,其主力组合仅排名第11。
中国雪橇的“长征”与未来
尽管中国雪橇队自2015年才组建,但近年进步有目共睹,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范铎耀成为首位闯入男子单人雪橇冬奥决赛的中国选手,本赛季,中国队聘请了德国教练克劳斯·迈尔B体育,重点改进弯道技术。
“我们和德国选手的差距主要在经验,BSPORTS”领队王磊坦言,“他们每年在阿尔滕贝格训练上百次,而我们只能靠模拟器和数据复盘。”据悉,中国队计划明年1月赴德国进行为期六周的驻训,并首次参与欧洲青年锦标赛练兵。
科技赋能:雪橇运动的隐形战场
赛场外,科技竞争同样激烈,德国队本赛季启用了新型碳纤维雪橇,其风洞测试数据显示空气阻力降低7%,意大利队则与法拉利合作开发了可实时监测重心变化的智能压力传感器,相比之下,中国队目前使用的仍是上一代器材。
“器材差距短期内难以弥补,”张昊坦言,“但我们会用更刻苦的训练来缩小差距。”国际雪橇联合会技术委员会已宣布,将在2026年米兰冬奥周期内对器材规格实施更严格限制,以避免“军备竞赛”加剧不公平性。
下一站展望:奥地利因斯布鲁克的冰与火考验
世界杯下一站将移师奥地利因斯布鲁克,这条1976年冬奥会老赛道以陡峭坡度和高温著称——当地冬季常出现零上5摄氏度的反常天气,冰面软化将极大考验选手的控橇能力。
对于中国队而言,挺进前六仍是现实目标。“每一秒的提升都需要付出一年,”李雯说,“但站在赛道上的那一刻,一切都值得。”
(完)